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苏南后,国民党为实现“借刀杀人”的阴谋,将新四军的作战地域划在长江以南,溧水、金坛以北,丹阳、镇江以西,东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仅五六十公里的沿江狭长地带。如何使新四军尽快在江南立住脚跟,陈毅心中在盘算着。他很快从星罗棋布的日寇据点中注意到位于京沪铁路线上丹阳和镇江之间的新丰车站。
几天后,参谋处来人向陈毅报告新丰车站的情况:车站虽小,可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日寇早把它作为军火、兵员运输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驻扎着日寇80余人。陈毅听完汇报,沉思了片刻,激情铿锵地说:“拔掉新丰车站这颗钉子!”
新四军一支队2团1营接到战斗任务后,营长段焕竞奉陈毅之命,派1连副连长彭寿生带领几个精明强干的战士打扮成商人、小伙计,在地方抗日武装人员的配合下,潜入新丰车站,侦察日军兵力部署。
1938年6月30日傍晚,新四军2团1营的指战员在营长段焕竞率领下,从延陵驻地出发了。天上没有月亮,星星在深邃的夜空时隐时现。队伍在田间小道上悄悄地飞速前进。午夜时分,部队在新丰车站铁路边的孔家村附近隐蔽。战斗打响了,1连副连长彭寿生带领战士们打主攻,3连1排由车站左侧包围攻击。敌我双方经过一阵激战之后,展开了肉搏战。1连指战员仅用10多分钟就歼灭10余名鬼子。日军见势不利,乃坚守据点,凭着弹药充足,发病似地扫射,封锁住我军进攻的道路,等待援军。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指战员们没有忘记陈毅给他们的嘱托,急中生智,决定采用火攻。这夜正好东南风急,战士们用火油点燃架在门窗上的柴草,风助火势,霎时敌军的整个楼房火光冲天,弹药爆炸声响彻夜空。大部分鬼子葬身火海,少数从火海中窜出楼门的日军亦在肉搏战中被歼。深夜两点多钟,战斗胜利结束。这次战斗共歼敌40多人,焚毁了敌人营房和大部分枪械。地方抗日武装和群众协同新四军撬毁新丰车站两侧的铁轨,京沪铁路也因此中断一天。
新丰战斗,是陈毅领导新四军在江南铁道线上同日军打的第一仗。这次胜利,使京沪杭交通线上的日军大为恐慌,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说共产党、新四军能打仗,中国有了希望。
1938年盛夏的一个夜晚,警卫员报告,派出去的侦察员回来了。陈毅赶紧让他汇报侦察情况。侦察员一边在地图上比划,一边叙述,陈毅边听边频频点头……
很快,1支队2团3营和国民党友军第79军的一个营,奉命从溧阳竹箦桥出发。他们跨过溧武公路,来到位于丹金公路和丹金漕河中段的珥陵镇附近。2团团长张正坤经过实地侦察,摸清了日军利用丹金漕河运输军火和兵员的行动规律,命部队在沿河的老虎墩至黄土墩之间修筑简易工事,待机歼灭过往的日军船队。一天凌晨,从金坛方向传来了“啪啪啪”的轮船发动机声音。张团长命令各部队进入阵地,埋伏在河东岸的桑树地里。7时许,日军一艘汽艇拖着两只载有50多名日军的木船,驶入我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7连机枪、步枪、手榴弹同时向船上的日军开火,顿时拖船上一片混乱。然而,狡黠的日军凭借作战经验,旋即调转船头,在河东岸强行登陆,企图抢占有利地形,向我军反击。在这紧急关头,指挥员当即调整战斗部署,由友军部队在正面佯攻,让7连利用熟悉的地形,迂回到河西,在日军的背后发起猛烈攻击。日军遭这突然的东西夹击,顿时晕头转向,无法招架,只好丢下20多具尸体和两只木船,乘汽艇仓皇向丹阳方向逃窜。激战4个多小时,我军共击毙日军32人,击伤日军17人,生俘1人,并缴获部分军用物资。
原来,陈毅听了侦察员的汇报后,知道珥陵是丹阳南面的一个重镇,处于丹金公路和丹金漕河的中段,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日军一直把丹金漕河视为运送装备的一条重要水上交通线。陈毅凭自己的作战谋略和对日军侵华战术的研究,立即作出决定,在珥陵一带特别是利用丹金漕河出其不意地伏击日军,打它一个措手不及,扼住日寇交通运输的咽喉,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江南抗日军民的士气。于是向2团张正坤团长交待了战斗任务。这就是陈毅领导新四军在江南平原的一次著名的河川伏击战,是继韦岗、新丰战斗之后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战斗。
延陵古镇是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活动中心,也是新四军“东进”、“北上”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寇于1939年12月侵占延陵。派驻日军30余人,利用镇东粮食仓库作据点,配备精良武器,并有一批伪警驻扎。
陈毅早就酝酿着摧毁日寇延陵据点。为了确保必胜,陈毅多次向2团指挥员了解经多方侦察掌握的敌情,终于决定于1939年2月17日乘敌人忙于过年之际,出其不意,拿下这个据点。陈毅亲自给新四军2团1营作了奔袭延陵据点的战斗部署。就在开战的前两天,陈毅还在苏皖特委书记吴仲超陪同下,亲临延陵地区视察。当陈毅和吴仲超来到延陵柳茹村看望驻扎在这儿的指战员时,刚巧碰上附近的安息村农抗会的乡亲们,抬着猪、鸡、粮食等物品前来慰问新四军指战员。陈毅感慨万分,他展纸挥笔为乡亲们写下了“民族先锋”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并向大家作了一番激动人心的简短讲话。然后,在祠堂天井里的大白果树下,陈毅和大家合影留念。陈毅勉励新四军指战员,军民团结,共当国难,一定要在延陵打个大胜仗。
2月17日夜晚,2团参谋长段焕竞、1营营长张钅至秀带领参战部队向延陵镇进发。在地下交通员引导下,1连很快占领简渎河桥及以东地区,严密监视驻扎在河东地主大院和昌国寺的日军动向。2、3连迅速包围了河西伪警驻地。战士们乘一伪警士兵外出之际,夺门而入,围在牌桌上的敌人顿时吓得目瞪口呆,成了新四军的俘虏,顽抗之敌在激战中被歼灭。紧接着,1营分三路向日军据点发起了进攻。敌人由于狂饮之后有的迷迷糊糊,有的摇头晃脑,一阵枪响,把他们从酣醉中惊醒,他们依托庭院、高墙、地堡作掩护,凭借优良的武器装备负隅顽抗。指战员们运用“声东击西”、长竹竿绑集手榴弹、头顶湿棉被扑灭敌人设置的火障等办法,灵活、机动地发起攻势,终于攻破了日军盘踞的大院,迫使敌人退守到昌国寺藏经楼。战士们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在藏经楼下堆起柴草,浇上火油,进行火攻。死到临头的日军仍作垂死挣扎,拼命顽抗。新四军健儿不怕牺牲,冲进日军驻地,短兵相接,痛歼日寇,部分溃退之敌也在逃窜途中被我军歼灭。
此次战斗共歼敌100多人,其中击毙日军留木队长和士兵20多名,打伤日军8人,缴获所有轻重武器。摧毁了日军在丹阳、金坛、镇江之间的中心据点,扫除了新四军“东进”、“北上”战略通道上的一个障碍,是对国民党顽固派诽谤江南新四军“游而不击”的有力回击,进一步振奋了江南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9年11月8日凌晨,宝堰据点一个中队的日军夜袭延陵地区后,正准备顺原路返回九里敌巢。丹阳独立支队支队长林胜国得到情报后,顿觉打伏击的机会来了。他根据陈毅的战略思想,在做好战前动员部署的同时,向新四军新6团请求支援,力求集中优势兵力痛歼日寇。
上午8时,日军行至贺甲村附近时遭到丹阳独立支队的伏击,新6团2、3营在团长段焕竞指挥下,在敌人背后也发起攻击,敌人被迫龟缩到贺甲村。敌人虽已遭受重大伤亡,但还十分骄横,他们知道丹阳、宝堰距九里很近,增援部队随时可到。中午时分,宝堰增援之敌果真与残敌汇合,组织火力反扑。新四军新6团和丹阳独立支队立即拦阻、包围,不让敌人轻易突围。
与此同时,陈毅在江南指挥部也密切关注着贺甲战斗的局势。午后1时许,指挥部派2团团长王必成率部队到达贺甲村外,随即和新六团协同作战。指战员们浴血奋战,和日军展开拼刺刀、肉搏战,经过逐屋争夺,将日军压缩到贺甲祠堂内。遭受重创的敌军仍凭借祠堂高墙,用密集火力和催泪毒气阻挡新四军接近。为了尽快解决战斗,王必成团长又及时调2团2营前来增援。第二天午后,战士们在竹竿上绑集手榴弹,在祠堂西南侧炸开了3个洞口,接着一个个手榴弹在祠堂里开花,鬼子被炸得血肉横飞,乱作一团。残余之敌从祠堂北门拥出,在打谷场上被我军全歼。
贺甲战斗再次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开创了新四军在江南战场上的新纪录。战斗结束后,上海及江南的报纸,都以“伟大胜利在江南”为标题,报道这一胜利喜讯。新四军作曲家何士德写了一首歌颂新四军反扫荡胜利的战歌,“反扫荡,反扫荡,延陵大捷,血战繁昌……”歌中“延陵大捷”指的就是这次贺甲大捷。后来,这支战歌唱遍了大江南北。
(丹阳市委党史工办黄一平)
上一篇:茅山引路人
下一篇:智斗冷欣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