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门打狗——封闭蒋军在东北的战略构想
毛泽东早就看准了东北。
1948年2月初,在白雪覆盖的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起草了致东北野战军林彪(司令员)、罗荣桓(政委)、刘亚楼(参谋长)的密电,阐发了要求他们把作战的重心移向北宁线,南下北宁线,截断敌军由陆上退往关内的通路,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他指示东北野战军领导人:“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蒋介石曾考虑过全部撤退东北兵力至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这主要是因为南线我军尚未渡过长江及北线我军尚未给蒋军以更大打击的缘故。但最近你们已连续取得几次大胜仗,如果你们再有几次大胜仗,杨罗杨出平绥、出冀东,南线我军又有积极行动,蒋军从东北撤退可能性就将突然增长,其时间可能在夏季,或更早一点。因此你们应准备于一个月内完成现地区之作战,而于一个月以后再进行一个战役(包括打几仗),然后进入休整,准备应付上述可能的新形势。但不知部队情况许可这样做否。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况究竟如何。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滦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
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已经成熟,他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歼灭为有利。”
毛泽东认为,东北战场形势对于解放军特别有利。
经过1947年冬季攻势,至1948年3月,东北战场上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卫立煌集团只有正规军48万余人,加上非正规军7万人,共计约55万余人,分别困守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点上,彼此互不相联,企图集中兵力重点守备,以钳制东北解放军于关外,并相机打通北宁线,若形势不利即撤往关内。
与国民党相比较,林彪。罗荣桓指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连同地方部队已有100万人,兵力占优势,装备也比较好,而且解放了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的人口,控制着95%以上的铁路线。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守军士气低落,处境艰难,就连国民党的国防部长也不得不承认:经过解放军的迭次进攻,东北“军心战力均未恢复常态,将士亦多无斗志”。因此,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可以把初战胜利建筑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此外,卫立煌集团是国民党军的主要战略集团之一。1948年春,蒋介石在考虑南撤问题,准备保存这支队伍,放弃沈阳,将主力撤至锦州,进而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但因政治、军事上的种种原因而顾虑重重,举棋不定。打东北可以抓住蒋介石犹疑不定的时机,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以免其撤向关内,增加以后决战的困难。
同时,毛泽东根据敌情分析认为,如果解放军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一是力量不足。二是会受到傅作义、卫立煌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同样是力量不足,而且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从而实现了蒋介石的战略收缩企图。所以,决战从东一北开始,不仅对东北解放军有利,而且有利于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如何“封闭蒋军在东北”呢?毛泽东又将东北决战的首要方向指向了锦州。其理由是:从局部看,长春孤敌,为解放军久困,是东北战场敌人的弱点,消灭该敌可以解除解放军后顾之忧,而蒋介石却企图以长春来牵制解放军,掩护沈阳、锦州国民党军,同时进行撤退准备。如果人民解放军把作战方向指向长春,沈阳、锦州之敌会迅速吓跑。锦州是北宁线上的战略要地,是东北和华北国民党军赖以联络的枢纽,只有攻打锦州,才能调动敌人,迫敌决战,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进而全歼东北国民党军。
北宁线(北平——沈阳线),是东北国民党军的输血管。生命线。蒋介石始终把“确保北宁线”作为其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宁线西自北平东至沈阳,从天津塘沽起沿渤海湾婉蜒向东伸展,仿佛一条长龙,穿卧辽西走廊,全长700余公里,沿线有天津、塘沽、唐山、滦县、昌黎、秦皇岛、山海关、锦西、锦州等重要城镇,是连贯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命脉。国民党军依靠这条铁路,不仅可使华北与东北两大战区在兵力、物质方面相互支援,同时又可以从秦皇岛葫芦岛得到海上援助,便于实施海陆机动。
毛泽东要东北野战军斩断北宁线,就是要斩断蒋介石的“输血管”。
林彪、罗荣桓认为毛泽东的分析是对的,于三天后复电中央军委,表示完全赞同毛泽东的指示,并表示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
此时的东北,解放军经过历时叨天的冬季攻势,将东北国民党军压缩在锦州、沈阳、长春三个孤立城市及地区。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问题,毛泽东给林彪留下了足够的思考时间。
3月,中共东北首脑根据中共中央战略决策,召开东北局省委联席会议,罗荣桓亲自到场讲话,就东北的局势和任务作报告。这位大学生出身的东北野战军政治首脑分析说:“由于我们关内关外的同志一致努力,加上华东战场连续胜利,牵制了敌人不能北调……这些都是改变形势的重大因素。目前,敌人后备力量有限,大量增兵东北已不可能,蒋介石进退两难。我们的对策方针,一是切断敌退路,一是围困敌人,最后达到歼敌的目的。”
2.惜别陕北,移住西柏坡
经过1947年7月以来的激烈角逐,蒋介石在军事上一蹶不振,他所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也随之江河日下,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向解放区进攻的300万国民党军队,死伤、被俘110多万,占三分之一以上。从建制上说,蒋介石共有248个旅,被消灭97个半旅,也超过三分之一,国民党军必败,解放军必胜,将成为事实。
与此相反,毛泽东作为善于驾驭战争规律的战略大家,以其精湛的指挥艺术和卓越的胆识,赢得了扭转战争全局的主动权,战线迅速向长江北岸推进。无论从陕北这个局部,还是从全国战局来看,中共中央、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革命的统帅部不能再限于陕北这个小地方,要走出陕北,向华北进发,在更宽广的天地间绘制更加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共中央前委决定,中央机关和军委总部东渡黄河,到河北平山县同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
1948年3月10日,周恩来在中直机关全体人员会上宣布: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的胜利,中央决定东渡黄河,移驻华北。
启程前,负责中央首长警卫工作的汪东兴,派警卫科长慕丰韵带一个战士到了吴堡、佳县和山西临县,专门了解黄河渡口的情况。为了保密起见,起初打算只用陕西的水手和船只,可是一计算船不够,临时打造来不及,就到临县找船。渡口选在吴堡的川口。
为了防备国民党飞机袭扰渡口,汪东兴还提前抽调了一个警卫连的兵力到渡口布防,并将到渡口的时间选在下午。
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和军委机关离开杨家沟,经过两天行军,穿越吉镇、媳蜊峪,于23日中午赶到黄河西岸的吴堡县川口园子塔渡口。
经过精心挑选的二百多名水手组成了水手营,船只也编了号。
前面是汹涌激荡的黄河,身后是陕北黄土高原。站在黄河渡口,毛泽东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从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转战陕北,凡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多华里,途经12个县,驻足38个村庄。这是一次艰难而伟大极富意义的行程。
在战火纷飞的行军途中,哪怕只是临时休息,报务人员也会迅即架起电台,接通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一到宿营地,不等卸下马搭子,毛泽东等便开始办公,批阅电报,起草指示;端起饭碗,手边还不离开文件。不管是炕沿、树墩、缸盖、碾盘、石头,随处一坐,就是办公桌。
在这转战陕北的非凡一年中,条件虽然艰苦异常,环境虽然险象环生,但毛泽东却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指挥若定,充分展示出非凡魄力,战略家的远大目光。
如今,就要离开生活了近13年的陕北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让人难舍难分。
该吃午饭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席地坐在河滩上吃着随身带的干粮,喝附近老乡烧的开水。当地的干部看见毛主席、周副主席这么艰苦,深受感动,落下了眼泪,觉得没照顾好中央首长,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一再向各位首长表示歉意。
这时,毛泽东站起身来,面对前来送行的陕北老乡满怀深情地说:“乡亲们,我知道咱们陕北的老百姓生活是很艰苦的,所以就没有事先让你们准备饭,我们打游击在外边吃饭惯了,这没什么关系。我知道陕北人民群众对我们很好,现在就要离开陕北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等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会来看望大家的,谢谢你们,谢谢陕北的乡亲们!”
为了防备敌机空袭,吃罢午饭就过河,毛泽东上船前,同送行的地区、县干部和老乡们握手告别,直到船开动了,还不住地招手。
接着,毛泽东等又转身同船工们—一握手,说:“同志们,又要辛苦你们了,劳驾你们了。”并和大家合影留念。
毛泽东的船由水手工会指导员薛海玉和十二名最优秀的水手驾驭。_船已经离开黄河西岸好远了,毛泽东仍不肯坐下休息,仍然站在船上,挥动着双手向送行的人群致意。
刚起锚的时候,水面还比较平静。可越往前行,水面越不平稳。船划到河中间,水面上骤然发生了变化。滚滚的巨流夹杂着磨盘大的冰块,咆哮着,横冲直撞。小小的木船,忽而被推上浪尖,忽而又被卷入巨浪之中。冰块把小船撞得“咯吱咯吱”直响,船颠簸得很厉害,警卫人员怕出危险,都紧靠毛泽东站着。毛泽东若无其事地说:“你们放心,船工们的本领是很高明的。”
就是在这样的黄河水上行舟,毛泽东仍然兴致勃勃。望着渐渐往后退去的深蓝色远山、黄土地和频频招手的乡亲们,毛泽东依依不舍,他对叶子龙说:“怎么样?以陕北为背景,给我照一张像吧。”
叶子龙说:“好,照一张。”说完,拿出照相机,给毛泽东照了一张像。
毛泽东笑着说:“好啊!把陕北的人民。陕北的山水照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船工们经过半个小时紧张而顽强的搏斗,终于使船冲出了激流。
这时,毛泽东仍然站在船上,望着对岸远去的人群,望着渐渐在前面消失的陕北一座座大山,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人民对我们太好了。我现在和撤离延安时一样,还是不愿意离开陕北。但是,我们不能再提出,不打败蒋介石,我就不离开陕北,如果这么说,那就不切合实际了。”
这时;运载中央首长坐骑的船上,几匹马被惊涛骇浪吓惊了,在船上相互拥挤,随着一声马嘶,毛泽东骑的那匹老青马被挤进滚滚浊流中,船上的人都急坏了。谁想这匹平日显得极温驯的老青马竟格外冷静,水性又好,嘶鸣着在河中打转,最后拼命向西岸游去。
毛泽东看着心爱的老青马游向西岸,这才松了一口气,默默地说:“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再见了,陕北!等全国解放了,我一定会回来的!”
十几条木船把中国革命的统帅部送到了黄河东岸,送到了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前沿。这时,毛泽东凝望着汹涌飞卷的浪花,深情地说:“黄河真是一个大天险啊!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
毛泽东还说:“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该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船队经过一片浅滩,按预定方向在黄河东岸山西省临县下滩里平稳靠岸。岸上早有成群结队的干部群众迎候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边下船边向大家招手。
下船后,毛泽东等又与船工交谈,嘱咐当地干部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毛泽东刚上岸一会儿,那匹落水的老青马又被西岸的木船载送过来了,毛泽东抚摸着老青马,连声向送马的同志道谢。为了按时到达宿营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首长没顾得上休息,就又踏上了北上的路程。沿黄河北上,经临县达士、债口,下午2时左右到达临县寨则山,决定在这里过民毛泽东、周恩来、任捕时一行离开五台山,顺沟走一段,便进入了河北阜平县境内。这里已是满目春色,满山的绿油油的青草,满山遍野的桃花。
1948年4月1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行翻越长城岭到达阜平县西下关村。
当即由任弼时主持召开有部分县、区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在阜平参加土地改革和整党试点工作的邓颖超也赶来出席座谈会。她同周恩来已有一年多没有见面了。见面时,毛泽东握着邓颖超的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取得了成绩,又有了经验,很好啊。可你这个后勤部长没有当好。这么久,你连到前委来慰问也没有啊。可苦了恩来呀。”
邓颖超笑着说:“周恩来身体很好,又有警卫员照顾,又有主席的关心,我不去也很放心呀。”
毛泽东开玩笑地说:“那可不行。我们都代替不了你这个后勤部长啊。”
周恩来也笑着说:“通信联系,也等于见面了。”
13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任迅时和党中央机关从西下关村出发,前往城南庄。
城南庄是中共晋察冀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聂荣臻是晋察冀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他的指挥所离城南庄还有一段距离,虽然简陋,但不失幽静清雅。一片新盖的白色灰顶平房,修在山坡上。
听说毛泽东要来,聂荣臻和晋察冀中央局领导人认真进行了研究,并派晋察冀中央局副秘书长周荣鑫带领一个小分队赶到五台山去迎接毛泽东一行。
当时,华北战事正紧,城南庄一带敌情复杂,聂荣臻出于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安全考虑,命保卫处在城南庄实行短暂的戒严。但山里人有着自己的奇思妙想,虽然不知道来到城南庄的是什么样的大人物,但看到聂司令员都走出老远去迎接,认定要来的是个很大的官儿,于是他们扶老携幼,攀梯登房,居高临下观望。一双双睁大的眼睛专注着街心。
傍晚时分,毛泽东一行来到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聂荣臻、刘澜涛、萧克等晋察冀党政军领导人高举火炬,到菩萨岭以北迎接。
聂荣臻等人等候多时,远远看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逶迤而来,焦灼的心一下子踏实了。
“荣臻同志,我和恩来、弼时来打扰你呀。”毛泽东下车笑着和聂荣臻等握手。
“这一路不好走吧,听说西边下了雪。”聂荣臻关切地问。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下了雪,好风景!五台山上一片洁白,整个世界一片洁白,多惬意呀!荣臻呀,严冬已经过去,这春天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的,我心里蛮舒服唆。”
周恩来也高兴地说:“一到龙泉关,我们就有这样的感觉了。一路上经过的村庄,群众都是这样的热情。”
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因准备出访苏联而继续在城南庄留住,并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准备。
4月25日,毛泽东致电在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提出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议题,包括邀请港、沪、平津等地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代表人物到解放区,商讨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问题;关于在今冬召开二中全会的议题;关于酌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问题;关于消灭某些无政府状态和酌量减小地方权力的问题;关于区、乡、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大纲草案;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及其他问题。毛泽东请他们在西柏坡先作讨论。
4月底,毛泽东审时度势,亲自起草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并响亮地提出“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的口号。
毛泽东委托聂荣臻用电话将这些口号逐条口述给在西柏坡的周恩来。4月30日,由陕北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
《五一口号》公开发表后,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广泛响应,纷纷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民主统一战线,为彻底实现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就连与蒋介石结为金兰之交的冯玉祥将军,也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不满,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主张。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章 大军南下之策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