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普及,而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就靠高等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公平,如果说在基础教育上的问题,经过努力,可望基本解决;那么,在高等教育上,问题要复杂得多,必须花更大的力气。
“多少不平事,尽在高考中。”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一则报道,披露“三大不公”:一是招“人情生”,上海交通大学发生的事轰动了社会,其实何止一个交大;二是招生“误导”,怎么说不等于兑现,达到分数线的高分生也常落榜;三是向本地考生倾斜,同分不同命,排斥外地考生。这些不公,总的是有利于城市,不利于农村,特别是不利于弱势群体的子女。但是,更大的不公还在收费,大大超过了他们能负担的极限。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多少钱?2004年8月31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算了一笔账,不是像一些人所讲,1万多块钱就够了;而讲完整意义的培养成本,一年至少要四五万块钱。这里,包括国家拨款,另是个人支付。按照国际上惯例,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中国人均GDP达1000美元,学费应是200美元即1700元人民币。但是,目前多数在5000元左右。张副部长认为,别说人均年收入2200元的农民支付不起,多数职员、工人也难以承受。
中国当前大专院校在籍生达2000万人,已是世界之最,并使毛入学率接近15%。据典型调查,贫困生约占400万,其中近一半又是特困生。贫富差距,反映在校园,在新学年开始时常见的报道标题是:《送学“专车”越来越高档,学生“行头”贫富差距大》。后者指有人带名牌笔记本电脑和三星彩屏手机,有人下了车站背着行李步行到学校。这有两种评价:负面的是贫困生滋生了“心理贫困”;正面的是富裕生瞧见了现实社会。
问题在贫困生如何度日并完成其学业?这里,且不说有的学校(如西安音乐学院)因贫困生交不出、交不足学费拒绝录取,虽然教育部已经发文——高校拒贫,将受查处;也不说有的学生拿到了录取通知却悲喜交集,个别的还发生本人或父母自杀的惨剧。对学费和生活费,只能采取多种办法来处理,包括:给以“绿色通道”(先办入学手续,再想不同措施),免收或减收学费,对特殊困难的给予一次性补助,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发放助学贷款,设立奖学金(包括优秀学生和不同专业),西部地区还有专设的助学工程等等。
应当充分肯定,党和政府对贫困生是极其关怀的。2004年9月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困难问题,指出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办法。在此前后,各部门和各地区都有筹划和安排,如调整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延长了还贷期,不少银行与高校签署了助学贷款协议,很多地方政府也拨了专款。
但是在实施中,也出现了若干令人不够高兴的事。据2004年9月17日《现代快报》报道,江苏省2004年~2005年省属高等学校助学贷款招标开标,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外,没有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原因可能是被认为单笔金额不大、成本高、利润低;即使是四大国行,也心存隐忧,因为至今约有10%左右的违约欠款现象;特别是分三包,第三包是省、市属54个高校,需贷学生6万多人,却没有一个银行投标。
也有人质疑,当前的措施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2004年11月2日的《杂文报》,有一文说: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的新措施,说国家财政拨出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校特困生的伙食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4元(9月18日《齐鲁晚报》)。其实每天4元钱,还不够买一盘像样的荤菜;一个月只不过120元,还不够吃一顿像样的小炒。但对有些只买两个馒头就可以对付一顿的贫困学生,还真算是雪中送炭的善政了。另有一张报纸转载网上一帖,内云:昂贵的学费本质上是过高的门槛,实际上剥夺和限制了农村青年的受教育权。目前的希望工程、助学金、贷款等无疑是杯水车薪,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事实上,教育经费预算在GDP中所占比例极小,肯定还有调整的余地,问题是国家愿不愿意着力解决这一历史形成的不公。
还要看到,社会上不乏热心人士,对贫困生伸出友谊之手。《常州日报》、常州人民广播电台和《解放日报》先后报道,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原学生处的退休干部钱习之,一人独办对穷学生的“救助站”,从征集捐款、衣服到食品,发放给需要者;假日烧鱼肉,分批请平时只吃萝卜干的学生来“改善生活”,并交谈做心理调整。几年来受惠有1400多人,有的已经毕业就业,常来信感谢这位“老妈妈”。此举赢得社会信任和支持,当地一个庙宇一次捐出2000多斤大米和几十斤食油。省有关部门给予表扬。
上面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使穷人子女也能读到大学,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上升通道”。当前有一种议论,从大学生就业不易,提出现在是否扩招过速,导致大学生过剩,并怀疑是否降低了质量。其实,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比,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数量远远不足。如2004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18%,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而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对应指标,平均值分别是80%和26%;我国25岁~64岁的劳动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仅占5.2%,而OECD国家的平均值为24%;特别是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仅占1.4%,总数不到1000万人,如能提高到20%,总数超过2亿人,就天下无敌了。展望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趋向多规格、多类型,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化,虽然不能达到普及化,实现大众化是必要和能够做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一大批攀登高峰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更多的专门人才,包括生产、经营人才和一线的操作人才。英国有一所大学,门口写的校训是:“培训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参见刘继安等:《人大代表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8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让志愿成才的人都有入学机会,前提就是保证教育公平,彻底纠正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并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困难。
上一篇:“教育不公乃最大不公”
下一篇: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