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辩论”应该表现的是大学生们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是对社会、民众前途、命运的关注。但今日的“大专辩论”据理力争的却是“先成家后立业”还是“先立业后成家”、是“成功的影视作品是否应该拍续集”、是“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或者“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弊大于利”。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这样的问题不能辩论,只是说如果大学生们都纠缠于这些类似于“足球和吃饭的关系”的问题辩个没完没了的话,不仅没有多大的意思,相反倒有些无趣、甚至是无聊了,至少也是一种智力的浪费。而且我总觉得在当下还有许多更有意义、更为重要、更加迫切的问题需要大学生们去辩论,值得大学生们去辩论。
“大专辩论”应该是一种思想的交锋,在辩论中撞击出的是思想的火花,以此来提升思想、升华境界。可今日的“大专辩论”却越来越变成一种纯粹的“智力体操”和“语言游戏”:比赛谁的反应灵敏,比赛谁的嘴巴利索,比赛谁的语言煽情。几乎或很少去比谁的观点更有思想、更富于创见、更有助于解决那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对于辩论来讲,反应、口才、气势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经过独立思考而获得的真知灼见。没有思想的辩论就如同一个缺了钙的人一样,终归是苍白无力的。这种没有思想或不重视思想的辩论,除了能够显示辩手们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外,于社会、于听(观)众实在没有太多的意义。
“大专辩论”应该是摒弃功利、远离“为辩论而辩论”的“纯”辩论的。而今日的“大专辩论”却染上了越来越浓重的“作秀”的色彩:夸张的表情、华丽的词藻、激昂的语调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手势,几乎成为每一位辩手所钟情、拿手的“三板斧”,并构成了今日大专辩论的“主旋律”。使人不得不怀疑辩手们辩论的目的只是为了赢得评委的好感、获得观众的欢迎,最终得到一个好的成绩、好的名次。至于成绩、名次以外的更为重要的东西,是辩手们不加考虑或者无暇考虑的。可叹的是,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视社会使命为敝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媚俗、把肉麻当有趣的时代,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们的辩论比赛竟也没能幸免。
听着今日大学生们的辩论,很想知道昔日——解放前——的大学生们都辩些什么、是怎么辩的。正好手边的一本书里提到了1946年时上海交大学生的一次辩论,双方辩论的题目是“国共双方是否会重开内战”,经过激烈的辩论,正方——持“国共双方会重开内战”观点的一方——以翔实的论据、严密的推论赢得了胜利。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学生们的判断。当然,从情感上来说,大学生们是绝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推断成为事实的。那毕竟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但理智和现实却使他们不得不做出上面的判断。
这样的辩论不能不使你生出许多的感慨,以一个为国人所瞩目的、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自己辩论的问题,这本身就显示出当时的大学生对现实人生的高度关注,显示出当时的大学生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辩论的结果也充分地表现出当时的大学生对现实的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准确而理性的把握。在今天,姑且不说我们的大学生们能不能接受和适应这样的辩题,而是我们的主办者们能不能想到这样严肃的问题、敢不敢把这样敏感的问题交给学生们去自由地辩论。
我们需要“大专辩论”,但我们不需要现在这个样子的“大专辩论”!
上一篇:碰不得的北大
下一篇:“剽客”及其他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