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基于2006年和2008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对近年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数据反映出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近两年的新变化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的影响下,其社会安全感、公平感、满意度和未来预期却都有所降低。这种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研究认为,尽管中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阶段,但从比较优势看,中国未来3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农民工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
为此,应在战略选择和政策层面予以关注。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状况;社会态度;金融危机
作者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李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道路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1978—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18%.中国道路呈现的发展奇迹,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包括在政治上采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保持宏观调控能力的政治领导,建立了富有强大经济动力和社会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方面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当然,还包括实现了人口的低速度增长、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和社会抚养比的持续下降等。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数以亿计的农民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瞩目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现象。
然而,2008年爆发的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景气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农民工的就业和工作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三次较为严重的就业紧张局面,但每次主要涉及的就业人群不同。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1000多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集中返城,出现了非常严峻的城镇就业紧张形势;第二次是1998—2003年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期间,5年中累计下岗2818万人;第三次就是这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数千万农民工的就业受到冲击。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锐减,据2009年2月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此次金融危机失去工作,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5.3%.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在2009年春节前返乡的大约7000万农民工中,因企业关停、企业裁员、找不到工作、收入低等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关的因素而返乡的农民工为1200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17.1%,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8.5%.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披露,2009年春节返乡的7000万农民工中,有80%已经返城,但其中110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在面临失业压力之外,农民工的劳动状况也出现一些逆转,如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出现反弹,流动性大的行业和小企业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环比下降等等。
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和社会态度,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农民的生活改善都密切相连,这也是我们的调查所关注的主题。本调查报告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6年及2008年开展的两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此项全国抽样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0个县(市、区)、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两次调查分别成功入户访问了7069位和7139位年龄在18岁至69岁的居民,调查误差小于2%,符合统计推论的科学要求。我们利用其中农民工、城镇职工和农民群体的案例数据资料形成本研究报告。
…………
四、讨论与政策启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未来的3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农民工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根据本调查报告的研究和分析,在战略选择和政策层面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为显著,对劳动力技术素质的要求也会快速提高,农民工在未来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另外,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中国劳动力低成本时代会逐渐结束,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也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会更加体现在劳动力素质上。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技术素质相对于城镇职工来说,仍然普遍偏低,而且这也对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还只有初中教育水平,因此,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这是一项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的战略选择,要通过大规模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促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从而继续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以满足中国产业结构和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新阶段的要求。
第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外需的状况将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的支撑。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城镇职工来说还是较低的,但从2006年到2008年两次调查数据的对比来看,农民工在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的增长弹性很大,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把农民工当做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通过改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使农民工成为迅速增长的消费力量,进而带动农村消费的增长。
第三,随着农民工大规模地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农民工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洗礼,生活世界和社会态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整个社会管理体制需要为这种巨变做出调整,农民工自身也要为适应这种巨变做出调适。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农民工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加积极进取的社会态度,这主要是由农民工收益比较曲线持续上升的历史逻辑决定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产生的生活压力,对农民工在社会安全感、社会公平感和对政府满意度等方面的社会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生活压力更主要地来自就业的威胁而不是收入水平。因此,必须把农民工的就业保障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上加以重视和解决。
第四,随着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会逐步稳定和改变劳动者和城乡家庭居民的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但是,对于农民工来说,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在满足需求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社会态度方面,效果是不同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各类社会保障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和社会态度效果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养老保险的功用在于保障劳动者退休之后的生活,这对于吃“青春饭”的农民工,从长远来看意义重大,但对于目前正值青壮年的农民工而言,他们会感到并非当务之急;此外,农民工普遍采取灵活就业方式,这使得他们的工作变换甚为频繁,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往往难以完全体现;而工伤保险则多适合于处于特殊风险岗位的劳动者。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医疗保险对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待遇效果最为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工的积极作用,则体现了流动的农民工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间的“两栖”状态。因此,在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在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要把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作为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的突破口。
在过去的30年,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和社会态度,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中,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社会态度依然是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要因素。
原文下载(342.38 KB)
上一篇:中国式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
下一篇:纠错、替代与过度进入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