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大国有意识地推导下,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波助澜下,新自由主义带着来自超级大国的“优越感”,以“舍我其谁”的姿态坐着全球化的快车向世界各地蔓延。在社会主义中国,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种种挑战。
1、在经济层面,新自由主义企图在经济理论、改革路径和政策等方面误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正值美国里根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放松微观调节。我国有些经济学家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不愿意研究微观调控问题。在改革路径方面,我国有些学者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理论,强调国家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调控与干预越少越好,一切顺从自由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在改革政策方面,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俄罗斯“休克疗法”倡导者萨克斯等人,为“引导中国发展”制定了中国经济联邦制和私有化方案,称中国正处在制度变迁时期或转轨时期,必须对经济制度进行“质的变革”,如建立经济联邦制,用非国有经济包围国有经济,通过产权清晰化,使国有企业私有化、股份化。他们还制定了对我国全部国有企业“釜底抽薪”的私有化方案,逼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这些论调被一些人接受和鼓吹,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一定的误导。
2、在政治层面,新自由主义坚决反对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大力宣扬自由化,挑战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作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几乎所有的新自由主义者都坚决反对公有制。新自由主义宣扬“私有产权神话”的永恒作用,认为私有制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能够自动实现经济均衡;主张完全私有化,包括把铁路、征税、公路、电力、学校、医院等生产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部门以及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投资者。有人打着新制度经济学旗号,说马克思“最愚蠢”、“由头错到尾”,宣传私有制是灵丹妙药、是唯一选择;断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共产制度迟早会瓦解”,主张把国有资产变成特权者的私产,主张由共产党推行私有财产制度。哈耶克是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西方公认的反共分子。他认为自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目标,强调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和最重要保障,个人的积极性只有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即便是鼓舞。我国某些人在访问新加坡后也颇受影响,发表感言,认为看来得儒家立国。结果如何?新加坡儒学复兴了吗?没有。1989年儒家伦理课中止。新加坡治国理念和价值观中无疑吸取了儒家的一些积极因素,但其起主导作用的显然不是儒家价值观。连台港地区和新加坡都无法复兴儒学,难道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还能复兴儒学吗?答案是不证自明的。
儒家文化远播海外,对人类文明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当代,学界普遍认为,儒家价值观对西方文化能有某种补偏救弊之功用。但儒家对西方文化能否有补偏救弊之功用是一回事,儒学能否复兴则是又一回事。在西方社会,经过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洗礼后的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社会生活仍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意识形态上,它们不占主导地位,在调节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方面也只起辅助作用。由此可以推定在现代社会,儒学在经过自我变革后,在处理和调整人伦关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决无可能在意识形态上恢复昔日的独尊地位。现代新儒家的“儒学复兴”,其针对的是现代新思想、新文化,它不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后看。中国有没有类似欧洲的“文艺复兴”呢?有的,但决不是“儒学复兴”。胡适曾说过,他本人比较喜用“中国文艺复兴”这一名词来称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潮》杂志的英文刊名便叫“Renaissance”(“文艺复兴”)。以欧洲有“文艺复兴”为由而提倡“儒学复兴”,这是对“文艺复兴”的莫大误解。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儒学早已终结,为新的意识形态所代替,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作为一种学术流派的儒学,是否有复兴的可能?这可以讨论。笔者认为,经过自我变革,儒学作为一个学派有可能复兴,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元而继续存在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在内的各种宗教都存在着、发展着,都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有益的贡献。有适应社会主义的新佛学、新道学,为什么不可以有适应社会主义的新儒学呢?当然可以有,何况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个博大精深、影响久远、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学派。
儒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的体系,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的学者把它分为三个层面:政治意识形态;学术研究;行为方式。有的学者则把它分为政统、道统、学统三个方面或层面。笔者以为,儒学中作为应世、救世的具体主张和观念自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过时,失去其价值。但儒学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炼、积淀、凝聚的民族智慧、美德、精神、传统却有着普遍的、永久的价值。这方面计其大者有:(一)统一团结、独立自由;(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三)厚德载物、民胞物与;(四)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五)多思审问,知行合一;(六)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七)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八)内省修养、止于至善;(九)公而忘私、心忧兴亡;(十)民贵君轻,以人为本;(十一)协和万邦、爱好和平;(十二)天下为公、大同理想;等等。这些思想、观念、精神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绵五千余年而不中断的最基本的民族精神,它们将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至于儒学在政治、教育、道德、哲学、历史、文艺、经济等具体学术领域中的思想,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发掘和继承的珍贵品。在此仅以教育为例略加提示。孔子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尔后的儒家继承了孔子办学的传统。可以说,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教育主要是由儒家承担的,这是儒家对我们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儒家的教育思想在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其中有些传统、经验仍值得现代教育借鉴。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教育谈话中尖锐批评当时的教育界,指出现在课程太多,学生负担太重,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也不得法,“我们丢了孔夫子的主流”。他向办教育的领导提出:“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对照今天教育界的状况,我们更有理由发出:“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的呼声。
现今的时代,与五四的时代根本不同了。在那时,儒学主要是被看做民族复兴的障碍,不批孔,就不能前进。在今天,虽然儒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矛盾的一面仍然存在,对其糟粕仍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但已不是主要的。儒学在今天主要是被看成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用儒学的精华、优秀成果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在文化层面,新自由主义鼓吹的全球一体化包括文化一体化,旨在用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普世价值来消解民族性和各国特色。美国为谋求全球霸权,极力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按照美国国务院1999年的人权报告解释,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民主和人权全球化。按照西方国家某些官员和学者的解释,全球化还包括法律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语言全球化,实质是企图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以至语言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用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价值观统一全球。全球化就是走向同一化,是大规模的美国式文化的扩展,“它正在使美国最优秀的东西和最腐朽的东西全球化”,“全球化存在两种固有的性质:一是给予性和人性,二是剥夺性和非人性。”我们不反对人类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普遍推崇的民主、自由、人权等共同价值观,但反对以经过特定包装的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所谓“普世价值”来消解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最近几十年,美国以种种策略来推行文化霸权。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向转型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如通过名目繁多的基金会、研究所、中心、商会、学会等非政府组织,以资助办学、技术培训、医疗救助、合作搞科研、讲学等名义,到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美国人权观、价值观的渗透,支持反对派和不同政见者。二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为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订改革方案,甚至出任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顾问。三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其他某些国际组织,强压发展中国家接受并实行新自由主义。四是打着“促进民主”、“解决冲突”、“加强公民生活”等旗号,到处插手各国政治、社会事件,支持颠覆活动或推动“颜色革命”,培植亲美势力。
(摘自2010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文摘》)
上一篇:推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说客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