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我觉得这个比喻并不贴切。所有的学科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否则就应该消灭。一时间热门 的学科也不会永远如此。哲学也曾经是精神殿堂的王冠,如今则有点冷落,但并没有如路边的凳子, 可有可无。其实一个人要想学好一门专业,仅仅学与其直接有关的几门课程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仅 以法学为例,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就认为,如果不认真地学习法哲学,由此而深入学好语言哲学、 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对法律的真正理解就成了问题。那种狭隘地划分热门与冷门学科的说法基本上 不懂得各门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所以我倒觉得哲学不再是精神殿堂的王冠,但仍然是使人更好地 进行分析和思维的一门学科。
问2 、哲学在历史上是不是也有过当房子的时期,挺吃香的,您能不能讲一下古今中外大概有 哪几个时期?
答:古代希腊、中国春秋战国的哲学都曾经是非常吸引人的智慧之学。欧洲直到近代和一战以 前,哲学都还是被人们热烈追求的学问。但总的趋向是,当过去不独立的各门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 来以后,一些人自然以主要精力研究这些科学,比较起来研究哲学的人相对数量就下降了,但绝对 数仍然不少。不同的国家也有所区别,目前欧洲大陆国家研究哲学的人按人口比例大概比英语世界 要高一些,当然总的趋势是读实用学科的学生比例在上升,而读哲学的有所下降。
问3 、中国曾经有一个时期,全民都来学哲学,香得不得了,您认为这种情况正常么?哲学能 够安心于通过非哲学的手段获得这样高的礼遇么?
答:这种待遇并不正常,那是领导人个人的爱好和政治号召的产物。但绝大多数人基本不懂哲 学,只是在简单重复一些貌似哲学的口号,并没有学会真正的哲学思维,包括分析性和批判性的思 考。而且那时的哲学也扮演过并不光彩的角色,即为疯狂的极左路线作论证。因此这么高的礼遇并 不值得留恋,正像极左政治时代完全不值得留恋一样。但那个时代结束以后的短暂时期,哲学非常 地吸引人,就像一个高贵动人的美女,闪射着思想的光芒,那就是1979年前后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真理标准和实事求是等问题的讨论。但这样的状况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也不可能持久,因为社会一旦 突破思想障碍,就会继续在各个领域里开花结果,有点“过河拆桥”的意思。
问4 、现时代,哲学似乎又遭到了冷遇,您认为这种冷遇是由于社会的商业气氛太浓造成的么? 现实社会气氛对哲学的利弊影响到底是如何的,您可否具体分析一下?
答:现时遭冷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风气过于急功近利,太浓的商业气氛是一个原因。许 多人只是混一个响亮的专业名称,以为就可以吃得香,而并没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 人才的买方即用人单位只看专业不看综合素质,也是一个原因。此外还有哲学自己的原因,学习和 研究者自己沉湎于过时的教条或繁琐的论证,甚至沿用经院哲学的研究方式。极左意识形态的影响 使人们对哲学望而生畏。所以我不赞成一概地责备现实社会风气。坦率地说,现实气氛对哲学的发 展总体上不利,但这并不表示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就无所作为。关键是这些人自己要争口气,用事 实和成果告诉人们自己不是多余的,而是有魅力、能够吸引人的。
问5 、哲学的衰微肯定不都是由于商业因素的影响,那么大概还有哪些因素呢,包括历史上哲 学不发达的时期?
答:比如哲学研究方法的陈旧,态度的僵硬,对象的局限,仍然留恋王冠的黄金岁月,心态调 整不过来,一副唯我独尊、教训人的口气,都是把自己孤立起来的好办法。所以哲学家们应该多找 找自身的原因,不要怨天尤人。
问6 、哲学的贫困的说法好像挺盛的,您认为出现这种说法到底是因为哲学贫困了还是哲学家 贫困了?
答:是哲学家自己在精神上和方法上贫困了,哲学本身并没有贫困。事实上这个世界要哲学家 作出贡献的东西实在太多,许多领域还几乎是空白。比如在我国,生命伦理、公共哲学、各种学科 的哲学问题都有大量空白,无人真正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即使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包括逻 辑学)本身,也还没有认真结合新的科学成果和社会发展而开拓新的领域,大胆提出新的观点并作 严谨的论证。
问7 、中国处在一个转型期,客观上来讲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许多学科也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比如法学、社会学,但为什么哲学反而好像郁郁不得志?
答:原因如上述,此外还有哲学家本人的兴趣和知识面太窄,除了总是重复自己非常狭窄的领 域里的套话,似乎就无话可说。我总觉得学哲学的人自己应当认真再选择一两个领域,比如法学、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与这些领域的人们平等地对话,那时说话才有分量。我本 人开的研究生课,非哲学专业研究生和教师们选读的人数大大超过哲学专业的,有相当一些人是不 要学分的,包括外校的。我就不相信真诚地研究和追求哲学的人就真的能够把听众吓跑了。
问8 、西方也会经历这么一个转型期,据您了解,现在西方哲学界处在怎样的一种境地?是不 是吃上面包香肠了?
答:西方哲学也发生选读研究者比例减少的现象,但不像我们这个社会这么严重。比如美国哲 学学会的会员中有数千名专职教学和研究人员,他们是全职的哲学工作者,拿着固定的薪水,不必 为生存而兼职奔忙。当然他们不如商学院和法学院的教授收入高,但大多是出于兴趣而选择了认真 研究哲学。这种情况大概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会改变,不必为哲学的将来结局而担忧。
问9 、您能不能总结一下,哲学在当今时代处于怎样的一种地位?哲学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究 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哲学能否做到与时俱进?
答:哲学处在不被世俗所追捧的地位,这其实对于一个古老的学科是件好事。天天被人追捧又 拿不出象样的成果,迟早要凋零的。今天的处境可以让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们提供反思的机会,也 可以更新自己,轻装前进。哲学不必再扮演“科学宪兵”、“科学的科学”之类高傲的角色,却可 以和着时代的脉膊继续前进,其前提是改变自身定位、方法和态度,认真地深入各个领域,主动出 击而不是被动地应付。教材要更新,领域要拓展,研究和教学方法要改变,以讨论式、对话式和启 发式去打动人、说服人。哲学还可以作思想界的先锋,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之一(但不要奢望 总是唱主角)。我个人认为,在十年时间里,哲学可能还会充当一次类似1979年解放思想时的那种 角色。
问10、非常感谢您的回答!
答:谢谢你们的提问!又给了我一次反思自己的专业努力、贡献和未来定位的机会。
(南京大学学生杂志《林间路》编委胡付强执笔作问)
2001年12月6日
上一篇: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历史
下一篇:大灾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