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内容摘要」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
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关键词:教育数据;普查数据;总和生育率
「作者简介」翟振武、陈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2
1引言
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生育率实现了由高水平到低水平的转变。历次生育率调查和人口普查记录了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历史轨迹。1980年代中国的生育率调查和人口普查被西方学者称赞为世界上质量最高的调查。它们带来了中国人口学和人口研究的繁荣,也带来了国外学者研究中国人口状况和问题的热潮。但是进入1990年代,在我国计划生育和人口形势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人口调查数据的质量出现了恶化。19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尽管我们能感受到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但是一直不能收集到准确、可信的数据来反映这种变化。1990年代我国一直没有公布总和生育率的数据,刚开始时沿用1990年普查的数据,后来一直使用总和生育率1.8,或用达到更替水平或低于更替水平的模糊说法。人们希望2000年人口普查能为我们揭开1990年代我国生育水平之谜。但是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的总和生育率低得出乎意料,从普查的过程和结果看,使人们相信存在严重的漏报。
2000年人口普查的质量问题使得人口学家们不得不使用许多方法,来估计普查的漏报,从而能进一步估算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迄今为止已有许多积极、有效的努力为我们认识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
5结论
本研究对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0~9岁人口的漏报进行了估计,据此估算了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和生育水平。评估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参照是另一个独立存在的数据体系——教育统计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实地调查证实,教育统计数据是比较纯净、真实、可靠的,可以作为对普查数据进行调整的依据。如果教育统计数据存在错报,与出生人数倾向于低报相反,教育统计数据会倾向于高报。从追求入学率或完成"普九"的指标,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以及在小学生人数下降的形式下为了避免小学教师的失业,在理论上存在将小学生入学或在校人数高报的可能。但从实地调查的结果看,至少在三个实地调查点上,这些可能性并没有转化为现实;
(2)根据教育统计数据计算的2000年人口普查0~9岁人口漏报估计在3000~3800万,其中男性漏报1400~1800万,女性漏报1600~2000万。这些估计值是在假设小学入学率为95~97%的条件下的结果;
(3)根据重构的2000年人口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对1990年代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在总体上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确定出生人数和育龄妇女人数的基础上,对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显示,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原文下载 (535.63 KB)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